關於我們
芽米蝸牛來自英語裡的 yummy,意即美味好吃的蝸牛,芽字代表所有產品皆取自天然的概念 。
芽米品牌故事
芽米蝸牛的創辦人洪銓鴻,在三年前開始了他與白玉蝸牛的故事。
本身便是熱愛爬蟲類的養殖專家,除了蝸牛外,也有狐蒙、魚、青蛙等動物的飼養經驗。
在一次與同行好友的閒談中,瞭解到無論是食用蝸牛還是蝸牛黏液的護膚保養,這些觀念在國外已經流行多年,自此悄悄種下發揚白玉蝸牛的願望。
在蝸牛養殖的道路上,經歷了無數的挑戰和飼養瓶頸,但他從未放棄。在日以繼夜的堅持和不懈努力下,最終實現技術上的突破,將芽米蝸牛發展成為全台最大的白玉蝸牛養殖場。
芽米蝸牛希望將白玉蝸牛優質蛋白質及健康營養的觀念帶給台灣民眾,秉持著對品質的嚴格要求和對健康的承諾,為消費者提供最優質的產品。
每一隻蝸牛都在無污染的環境中精心飼養,我們希望透過高品質的蝸牛產品,讓每一位消費者都能感受到自然的滋養和健康的力量。這是我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對每一位顧客的承諾。
臺灣白玉蝸牛養殖發展
引進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並非台灣本土物種,它是由日本人下條久馬一於 1932 至 1933 年間從新加坡引進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台灣人的蛋白質來源,供作食材使用。
初期養殖與放生
下條久馬一當時引進了 12 隻蝸牛,經過成功繁殖後,他大力推廣家庭養殖。
然而,由於當時台灣民眾無法接受其肉質,最終選擇將蝸牛放生到野外,這導致它們成為農業害蟲,當時的民眾大多撿拾蝸牛作為養鴨的飼料。
研究與推廣
1976年,屏東科技大學(當時的屏東農專)張文重教授開始研究蝸牛養殖技術。他開發了蝸牛飼料並研製了提高幼螺存活率的養殖藥物《保螺丹》。
張教授還成立了蝸牛養殖推廣中心,發行蝸牛養殖期刊,積極推動農民投入蝸牛養殖。最終,螺肉成功進入台灣餐飲市場,成為了特色料理『炒螺肉』的一部分。
白肉蝸牛的發現與培育
在 1980 年,張文重教授在民眾撿拾的蝸牛中發現了兩隻肉質潔白的非洲大蝸牛。經過隔離飼養,最終成功繁殖出不會改變的白肉蝸牛。
非洲大蝸牛的腹足肌組織中含有多種色素色蛋白,其中最主要的是黑色素。如果蝸牛缺乏生成黑色素的酵素-酪胺酸酶,便會出現白肉現象。